工作动态
站内搜索

市委编办用好用活编制资源助力海岛共富

发布日期: 2022年09月21日  来源:行政机构编制处  浏览次数:


市委编办聚焦社会民生中心大局和基层一线,统筹调配各类编制资源创新配置编制使用方式,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,助力海岛共富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

一、聚焦海岛民生共富,强化编制资源统筹调配

立足全市一盘棋,建立编制资源跨层级动态调整机制,重点破解社会民生领域刚性需求难题。

(一)全面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市域统筹。打破教职工编制地方所有、层级所有观念,打破城乡、学校、学段之间壁垒,建立市域“教育编制周转池”。按照“问题导向、分类施策、分布推进”的原则,根据三年内市域户籍人口流动情况,首批共统筹县(区)41名事业编制,作为机动周转编制纳入“周转池”,实行专编专用,动态调整。

(二)推动实现特殊教育编制市域共享。集约高效利用市域资源,组建舟山市特殊教育学校,实行特殊教育学位公共供给服务全市一盘棋。按照“编随事走、费随事转”,按招生数从县(区)划转事业编制23名以及部分优质特教师资,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同步划转生均培养经费,及时核足编制、全额保障经费、适当放宽编外,全力推动海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
(三)持续强化公安政法专项编制市域调配。立足全市公安空编分布不均衡,以及人口市域流动和市管交通管理压力增大等现状,探索实行公安专项编制市域动态调整。按照编制管理权限,分别以编制划转和调整编制使用权的形式,共调剂县(区)37名公安专项空编,用于保障重点区域基层派出所及高速交警工作力量建设,强化重点区域公共安全保障

二是聚焦海洋经济发展,创新编制资源配置方式

探索创新机构编制配置管理方式,建立健全编制周转使用制度,拓宽编制资源服务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。

(一)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编制周转池。通过开展机构编制质效评估、编制备案制管理等多种手段,统筹乡镇(街道)103名行政编制、58名事业编制,收回市县党政群行政编制21名,核减、置换相关单位事业编制364名,充实建立市县乡三级行政、事业编制周转池,明确使用条件,循环利用现有待分配编制,有效保障重点领域、项目专班用编需求

(二)倾斜保障海洋科研机构人才用编。大力支持浙大舟山海洋研究中心东海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、重点实验室建设,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编制管理创新,发挥编制资源对高层次人才的“磁吸效应”。以浙江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院为载体,调剂出一定数量的编制作为基数,统筹建立高层次“人才编制池”,保障海洋专业人才用编,解决高层次人才身份之忧。

(三)持续保障人员结构优化用编需求创新建立市级机关“选调生周转池”,统筹行政编制、参公编制进行专项保障,推动优秀干部资源向共同富裕一线集结,目前已优先保障选调生用编需求50名。强化机关事业单位用编计划审批,保障人员结构持续优化调整。近年来,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新招录人员呈现出专业对口、学历层次高等特点,其中研究生以上人员占比达30%以上。

三是聚焦基层治理现代化,探索编制资源统筹使用

坚持基层导向,建立资源倾斜基层、力量下沉基层的调配机制,助力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

(一)推动市县人员编制“减上补下”。围绕“大综合一体化”执法改革,推动执法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。截至目前,县乡执法力量占比已超过85%,乡镇(街道)执法力量占比超过60%,形成执法任务和执法力量主要在县乡的“金字塔型”行政执法结构积极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下沉,“减上补下”55名县级部门编制给乡镇(街道)统筹使用,逐步提高乡镇(街道)人员编制总量。同时,在乡镇(街道)编制“周转池”中,安排部分编制实行单列管理,用于大型村社所在的乡镇(街道),推动人员力量下沉大型村社。

(二)打通基层人员编制和中层职数统筹使用通道。打破基层人员身份限制,盘活编制资源使用效率,已实现乡镇(街道)行政事业人员、乡镇(街道)之间行政事业编制、乡镇(街道)与部门派驻机构人员编制统筹使用推进乡镇(街道)机构设置与中层职数适度分离,在严控县域内中层职数总量管理的基础上,实现乡镇(街道)之间、乡镇(街道)和部门派驻机构之间中层职数统筹使用、按需调配,推动人员高效有序流转。

(三)做强乡镇(街道)编制和职数“周转池”。建立健全乡镇街道行政事业编制和中层职数横向调剂机制,各县(区)均统筹县域范围内乡镇(街道)5%以上的编制,建立乡镇(街道)编制“周转池”,结合实际统筹一定比例的中层职数,探索建立乡镇(街道)中层职数“周转池”。加强和规范编制“周转池”、职数“周转池”管理,明确使用条件、使用期限和收回情形,服务保障重点乡镇(街道)发展需要。